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浮槎读书会第三期“纠缠的螺旋:从依赖走向更深的依赖——读伊恩·霍德《纠缠小史:人与物的演化》”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4-01 作者: 点击:

       2025年3月26日,浮槎读书会第三期“纠缠的螺旋:从依赖走向更深的依赖——读伊恩·霍德《纠缠小史:人与物的演化》”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十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大勇教授为主讲人,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健副教授为主持人,来自文艺学、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积极参与了本次读书会。

     “物质能动性和物质性研究对考古学影响深远,它要求考古学家将人和物视作能动者,这引起了关于物质作为能动者的讨论周大勇教授读书会开篇便对伊恩·霍德的纠缠理论加以溯源,指出纠缠理论并非不根之论,而是根植于作者的个人背景,且具有丰富思想源流。早在《豹的故事》一书中,作为考古学家的伊恩·霍德便提出了纠缠理论:物与物之间以一种错综复杂的方式纠缠在一起。这既是基于其在恰塔尔胡尤克遗址的考古实践,也是基于布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蒂莫西·米切尔(TimothyMitchell)、尼古拉斯·托马斯(NicholasThomas)等学者的思想启蒙。

“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缠?”周大勇教授以“纠缠”一词的词源出发,对纠缠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探讨。纠缠一词既可以联系到量子纠缠理论,也体现在吉尔·德勒兹和菲利克斯·伽塔利的作品当中。在书中,伊恩·霍德以恰塔尔胡尤克遗址的泥砖、洪水与畜牧实践为例,论证新石器时代的人-物纠缠如何催生文明的“自我增殖系统”——房屋的建造需要泥砖,泥砖的制造依赖特定黏土与水源管理,水源控制又牵动畜牧区域的选择,每一环节的改变都引发连锁反应。

纠缠理论关注依附关系,包括物质间的依附”,纠缠理论不是简单地辨别网络间的联系,而是要求我们关注构成这种关联的复杂纠葛关系。例如,18世纪欧洲对棉纺织品的狂热(人-物),既依赖美洲奴隶种植园的血汗(人-人),又需要蒸汽机与铁路运输的技术网络(物-物)。而当当代人以合成纤维替代棉花以求环保时,石油开采、塑料污染的新链条再次将人类拖入更深的泥潭。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制造新问题的开端”,恰如德勒兹的根茎隐喻——每一处断裂都会催生更多异质联结,而人类始终在依附与挣脱的悖论中挣扎

大勇教授伊恩·霍德对“匠人”和“智人”的看法做出反思,认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应该多一些“智慧”,少一些“匠气”,要以批判思维去衡量物散发出来的纠缠链条,努力从纠缠中挣脱出来,摒弃寻找短期的技术方案而使我们陷入长期困境的做法。当我们用技术解决旧问题时,须警惕新锁链的铸造,宁可慢跑,也要避免搭建易损的多米诺骨牌。

书中霍德一直强调纠缠的因果关系链,是否存在纠缠的相关关系链?在讨论阶段,王健副教授就这一问题提出想法,他认为事物能达成纠缠的相关状态,恰恰是存在相关关系链,使其无法清晰地由果推因,以至于事物相互密切、难以割裂地联结,才可达到纠缠的状态。


随后,王博学副教授就作者对于人-物关系进行了探讨,他引用作家张小娴名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来类比书中作者对人与物关系的认识。他认为霍德虽在行文中将物以“things”的内涵作为探讨,但仍将物视作人所支配的对象,无意识地以“object”的状态进行了混淆。在王博学副教授看来,人与物应是共生共存,这是人存在于世的必然状态。


姜勇教授则就该问题同王博学副教授展开交流,他认为作者采用object”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是基于其考古学家的身份,在考古学家面前文物就是将一个立体的生活平面化。当所有人都死去的时候,物便是认识人的窗口。同时,姜勇教授认为,褪却书中所言的“匠气”我们可以试着从道家思想中寻求答案,以“物我两忘”和“无为”去面对人与物的新生问题。

同学们也就自己对书中相关问题的不同理解积极展开讨论。24级研究生于蕙宁对王博学副教授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伊恩·霍德对人与物的观点与人本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的在《制造宠物》中对人与物的观点是有所共通的,涉及到人对物的支配,将人使用物视作是一种驯服;24级博士生徐拂洋将人与物的关系与技术哲学的“物的转向”相结合,提出自己的看法;22级本科生黄贤则做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倘若有一个主权者高悬其上,可以监管人们对于物的欲望,那人与物的纠缠是否能减少或变得可控?22级博士生王少群则基于师生对该假设的讨论提出了进一步问题:老子的无为和薛定谔说“生命以负熵为生”是否有共通之处?24级研究生魏进兰着眼依赖、依附二者词意区别,从两方面的角度对人-物关系做出了辨析。

最后,主持人王健副教授总结到,正是“纠缠”一词,直击人类的核心问题。现今,物具有着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如盖娅理论所言,行星都具有蓬勃的生命,生命作为一种涌现的现象,意味着创造力,和不可预料的惊喜。如何认识人与物的关系成为当今不可忽视的问题。纠缠并非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一张异质行动者共同编织的网,研究者应像“考古探铲”一般,既要穿透地层剖析物质遗存的历时性关联,又要横向勾连不同领域的互动逻辑。在学术探索中,既需深挖霍德、拉图尔、德勒兹等学者构建的理论根系,也需以鲜活案例激活纠缠理论的解释张力,使其在当代问题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文根据2025年3月26日浮槎读书会第三期读书活动整理

投稿邮箱:26441387@qq.com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


摄影|任佳成

文稿|邓修非

编辑|王少群

编审|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