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日,正当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之时,由吉林大学文学院、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BK21及东亚学融合事业团联合举办“东亚人文纽带的传统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BK21及东亚学融合事业团一行16人于2014年7月2日抵达长春。同日晚,文学院在友谊会馆举办了欢迎宴。宴会上,吉林大学副校长陈岗教授致辞欢迎。他欢迎历史悠久的韩国成均馆大学学者们光临吉林大学,也希望通过这次国际会议加深两个学校以及吉大文学院、公共外交学院与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之间的友谊与交流。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BK21及东亚学融合事业团团长权仁瀚教授感谢吉林大学及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的热情款待,他说:“在韩国有句谚语:‘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相信这次学术会议,一定会非常圆满。”
2014年7月3日上午9点,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的十楼,由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教授在开幕式上启动了本次“东亚人文纽带的传统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进程。吴振武教授介绍了吉林大学的历史、组成及国际交流状况,同时强调目前吉林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日本冈山大学联合申报并获批“核心人才培养项目”——“亚洲校园”正与本次国际学术会议密切相关。吉林大学和成均馆大学联合成立的“中韩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促进了两校在学术、文化上的交流互动。他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吴振武副校长致辞后,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徐正考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BK21及东亚学融合事业团团长权仁瀚教授、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刘德斌教授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徐正考教授以“汉语研究的必由之路—重塑自我意识”为题目,提出在当下亚洲逐渐崛起的背景下,我们东亚各国学者在语言的研究上仍然困囿于西方范式之中。而单纯套用西方研究的方法未必适合东亚学者及东亚语言,我们必须在研究方法与对象上都关注自己的特色,才能真正“重塑自我”,走上学术崛起之路。权仁瀚教授则“从出土文字资料看《论语》的传入与学习”展示了中韩两国文化的深深纽带关系,从金石、竹简等文献考证了《论语》在韩国本土的扩散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徐正考教授认为,这一研究正是王国维先生所强调的“二重证明法”的表现,结论极为可信。紧接着,刘德斌教授从“以公共外交夯实中韩伙伴关系的民意基础”的角度讨论了中韩两国当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状况,特别强调“民意才是中韩两国长久、友好发展的基础。中韩伙伴关系将成为未来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种示范。”
午饭过后,中韩与会师生共同参观了吉林大学图书馆的珍品图书。
下午,研讨会分为四个主题小组继续进行。在东亚文学与文化小组中,张福贵教授以“儒家思想范畴与价值的错位”为题,强调了传统文化内涵应该是变动不居的,并以服饰等为例,总结出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俱进才能避免与当下文化的冲突与矛盾。韩国郑雨泽教授通过“东亚诗人尹东柱及其诗”,介绍了出生在中国,并受中国、韩国、朝鲜共同关注的现代诗人尹东柱的情况。沈文凡教授介绍了自己十余年来的东亚汉诗研究成果及“《全唐诗》韩国诗话接受史研究”的进展情况。
在东亚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小组中,成均馆大学金庆浩教授以“人文传统:探索韩中交流的新天地”为题,梳理了从秦汉时期到近现代,以中国文明为中心形成的历史文化共同体在当下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
在东亚语言小组中,韩国成均馆大学朴宰熙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黄玉花教授、武振玉教授、岳辉教授等从“韩语教学”“语言对比研究”“两周青铜乐器铭文”“朝鲜时期汉语官话教科书”等内容,探讨了中韩两国语言在过去与当下的发展与交流。
在中韩合作与东北区域发展的小组里,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刘雪莲教授从“提升中韩关系的战略思考”的角度,主张加强中韩之间的战略合作。而成均馆大学赵元斌教授、张允美教授则从“优质民主的标准”与“中国集体协商制度”的角度分别分析了中韩两国目前的政治状况与发展前景。
下午5点50分,成均馆大学教授张允美女士做了会议总结,宣布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并特别感谢为此次会议作出诸多努力的岳辉教授。
两国学者在本次研讨会中不仅在学术上互相交流、彼此了解,更增进了吉林大学与成均馆大学的彼此认同。吉林大学文学院与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已经计划在将来开展学者互访与学生交流等项目,逐步开启两个学院之间基于中韩友谊、东亚文化纽带的美好未来。
(沈文凡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