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快讯  >  正文
学院快讯

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文传励新”青年教师学术报告会(第九场)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5-11-21 作者: 点击:

1120日晚,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吉林大学广告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文传励新”青年教师学术报告会——《媒介融合视域下的都市空间文化传播研究》。本次讲座由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赵贺老师主讲,鞠惠冰教授担任主持,学院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赵贺老师以《踏血寻梅》为引入点,她结合影片中香港大都市的背景,深入剖析了边缘个体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生存困境。16岁内地赴港少女王佳梅的身份迷失、生活窘迫与精神空虚,以及加害者同为都市“失败者”的困境,揭示了这类悲剧的核心成因,既源于都市的冷漠氛围,更离不开量化的客观化成就标准对个体的挤压,直观呈现出大都市中个体与环境的尖锐矛盾。

随后,赵贺老师以齐美尔《大都市和精神生活》为核心文本展开分享。她首先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分享了经典著作解读路径,强调晦涩理论需“硬读”突破,可通过剥离历史语境、结合当下社会现实辅助理解。基于文本核心观点,她深入剖析了大都市与小城镇精神生活的差异,大都市具有鲜明的理性化特质,将准时性、计算性、精确性强加于日常生活,既催生了物质丰裕下的消费异化,也重塑了人际关系,使其呈现疏离化、工具化特征,易滋生厌世与冷漠感,同时还过度强调客观可测量的成就标准,忽视个体非理性的本心与情感需求,进而催生都市人对刺激反应迟钝、拒绝感动乃至双向情感障碍等“都市疾病”的精神困境;而小城镇的精神生活则依赖直观感觉与深厚情感联结,人际网络紧密稳固。

为帮助师生直观理解理论内容,赵贺老师结合影视案例与社会现象展开具象化阐释。以《落叶归根》为例,对“家乡是大海,我是小鱼”等台词的进行深层感悟和分析,既展现了个体对集体归属感的执着寻求,也暗含着在宏大社会机制中寻找自我定位的迷茫,展现了个体在都市与小城镇间的矛盾挣扎及对集体归属感的寻求。此外,她还围绕当下典型社会现象展开延伸探讨,都市人因精神麻木而热衷废墟探险、探洞等极端刺激活动;从杀马特到泡泡玛特的潮流更迭中,个体“追求独特却陷入同质化”的悖论;以及媒介技术对都市人思想观念、消费行为与情感表达的深度塑造等,一系列贴近现实的议题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与深入思考。

互动与谈阶段,多位与谈教师结合自身学术研究分享见解。他们分别从本雅明“都市情动”、列斐伏尔空间批判、巴迪欧“存在与事件”等理论视角补充分析,深入探讨了都市疏离、偶然性相遇、理性铁笼等议题,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多元研究思路。现场师生积极讨论,围绕都市文化研究选题方向等议题与赵贺老师深入交流。最后,赵贺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讲座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为扎实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学术发展的传承、创新及高质量教学转化,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创设、开展“文传励新”青年教师学术报告会,鼓励学院各教研室成员集体参加,跟踪、了解青年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推动学科研究方向及团队凝练,活跃学院学术气氛,展示青年教师风采,促进学科学术交流,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学习、学术目标奋进。活动由学院教学与人才工作办公室负责,系部主任牵头,教研室主任具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