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旧栏目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姚二刚:我与西藏的筑梦情缘

发布日期:2019-05-30 作者: 点击:

姚二刚:我与西藏的筑梦情缘

   2019年4月9日,那曲市安多县。自治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宣讲报告会在这里举行。担任宣讲小分队负责人的姚二刚怎么也没有想到,进藏工作五年、自认为已是“老西藏”的他,当天身体会吃不消:头疼、胸闷、昏睡……长期不分“白+黑”,没有“5+2”的工作节奏,已让他的身体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红细胞增多、尿酸高、失眠。

   2014年7月,姚二刚从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毕业,毅然选择到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作。2019年3月份以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要在7个地市组织21场关于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巡回宣讲,姚二刚负责那曲市安多县和聂荣县。连日来,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和长途奔波,再加上高海拔,姚二刚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安多县平均海拔5200米,被称为“世界脊”的“屋脊”。这里幅员辽阔、河湖众多、冰川纵横、气候独特,优美的景色曾为多少人梦寐以求,心之向往。然而,此时的姚二刚已无力欣赏眼前美景,昏沉沉的思绪中闪过的却是另一组镜头:

   “苦在那曲,远在阿里”。在安多,他碰到了一位在这里工作20多年的干部,瞳孔的颜色完全是黄黄的近似于病态,“单位组织体检都不敢去,浑身都是病。”

   单位一位老同志在讲到“儿子在那曲工作,下乡途中突发脑溢血去逝”时老泪横流……

   一幕幕情景让人揪心。病痛、孤独、疲惫,没有让姚二刚退却,他像那些“老西藏”一样,选择了坚守。他说,在西藏,最缺的是氧气,最不缺的是精神。秉承着这种西藏人特有的豁达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姚二刚看到了:“唱着歌儿,跳着锅巴”的藏族同胞翻身农奴做主人的喜庆笑脸;路宽、楼高、街净、夜明的新兴小城镇在唐古拉山脚下崛起……

   姚二刚说:“人的一生中,面临很多重要的选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注定了旅途上不一样的风景。”


贫且益坚:五兄妹全部考上大学

   姚二刚出生在甘肃东部一个小村庄,这里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尽管人们物质生活不富裕,但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这里也是一片洋溢着爱国热忱的土地,涌现出很多为国为民、慷慨捐躯的热血男儿,姚二刚的祖辈就有多人参军戍边,以身报国。

   姚二刚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供孩子上学,有了本领,将来报效国家”这在他们看来是非常崇高的责任。

   姚二刚兄妹五人都考上了大学,其中两人读了硕士,这在乡里曾经一时传为美谈,至今仍然是很多父母教育子女、教师激励后学的楷模。而且,兄妹五人毕业后都选择扎根基层、支援边疆。

   姚二刚说:“无论后来我携笔从戎、到部队锤炼自己,还是只身赴藏、扎根边疆,父母亲都非常支持,勉励我努力工作,以身许国。”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常怀感恩之心。”父母的谆谆教诲和家族的红色基因为姚二刚的人生成长之路融入了信仰与忠诚的力量。

   “离开家乡10多年了,家乡人的精神风貌一直是我灵魂深处最强大的力量。这片热土教育我要为国为民,让我能够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军营淬炼:两年连续评为优秀士兵

   2005年9月,姚二刚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当时正好赶上国家试行招收在校大学生参军政策。为了开阔视野,锻炼品格意志,圆了自己的军人梦,姚二刚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被录取。

   燕山深处的寒夜冷风刺骨。摸爬滚打,训练一天下来,汗水浸透了棉衣棉裤,甚至都能拧出水来,第二天一早,棉衣棉裤被冻成了硬梆梆的铁板,穿在身上,碰到伤口,钻心的疼痛。

   初到部队的姚二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这个倔强的西北小伙子没有服输,引体向上、五公里跑,别人休息了、他还在加时,体能跟上来、就开始琢磨技巧,一点点、一天天,终于,三个月下来,他从跟不上,到能跟着跑,再到最后的领跑。他很快成为同一批中第一个完全能够独立承担作战任务的新兵,受到了各级领导的称赞。

   新兵训练结束后,姚二刚被安排到团指挥所做标图员,这是一份要速度又要准确度的工作。刚开始,对耳边飞速传来的“嗒嗒”声,他怎么也跟不上。当他看到身边那些老标图员都能非常熟练地找到坐标点,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窍门”。河北六七月份,天气已十分炎热,他把自己关在仓库里,因为没有窗户不能通风,豆大的汗珠儿从额头滚落下来,一遍遍地听,反复地练,终于,他也能像那些老标图员一样,听着一组组“嗒嗒嗒”跳动的音符,很快在地形图上标出飞机行进的“五线谱”。

   迷彩在身踏梦高歌,绿色青春自当无悔。在军营,姚二刚收获了另一张“大学文凭”,由于在部队表现优秀,他连续两年获得“优秀士兵”称号,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离开部队的时候,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读书的学生,而是一个全新的自己,内心充满自信、希望和奋斗的热情,我知道我的方向在哪里,奋斗之路从哪里开始。”


无悔青春:毕业后选择去西藏

   2011年,姚二刚考入吉大。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刻苦踏实、沉稳内敛。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他说,“本科两年参军,文化课落下了很多,要抓紧时间补回来。”

   毕业前,学院通过报告会、单独谈话等形式,积极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选择职业要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国家发展中去。

   科学家杜祥琬曾将人生动力比喻为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国家需要,一个轮子是个人兴趣,“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

   恰在此时,学校就业网上一则关于西藏招聘的消息吸引了他。上学时,姚二刚就关注着西藏这片高天厚土,曾选修《西藏经济》等课程,加深对西藏的学习了解。

   负责招聘的领导是一位在西藏工作20多年的老同志,他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姚二刚:一毕业就瞒着家人到西藏工作,因为很少陪在孩子身边,孩子竟叫他“叔叔”……

   到西藏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姚二刚一直在寻找的能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这两个轮子同时转动起来的契合点,不就在这里吗!他为自己的决定欣喜而兴奋,兄长也写信鼓励他抓住机会,家里人的支持更加坚定了他去西藏的信心。

   2014年7月中旬,姚二刚置身来到西藏。可是,刚到拉萨就是一个下马威。下了火车没多久,他就感觉头昏脑胀,胸闷气短,脸色铁青。在床上足足躺了两天,才逐渐适应高原环境。当时,单位的领导也说,如果身体状况的确不能适应高原环境,可以放弃。 “既然来了,就不能打退堂鼓,不干好,决不能这样灰溜溜地离开。”这个质补的想法让姚二刚留了下来。

   姚二刚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干部处(机关党委)主要从事干部人事、工资福利、党建、纪检、工青妇等方面的工作。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建设西藏的热火朝天景象,让姚二刚充满了工作激情。不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工作都非常努力,完全没有因为海拔高而降低工作要求,加班加点已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前几天,记者与姚二刚约好晚上七点钟开始采访,到七点多钟时他说临时接到一个急件要处理,那一天,他半夜十二点多才睡,第二天一大早六点多钟又赶去单位。还有一次,当记者结束与他的电话采访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他说,办公大楼的灯有一多半都是亮着的,几乎每个办公室都有加班的同事在忙碌着。

   当年那个负责招聘的老西藏后来成为了姚二刚的直接领导。姚二刚说,这位领导每天都要工作到夜里12点多钟才回家,日复一日,积劳成疾,现在,痛风和面部神经痛经常困扰着他。他的父母在老家没人照看,他就托朋友每周帮忙过去照看一下。舍小家为大家,这位老西藏把青春韶华和个人幸福都奉献给了西藏建设与发展。

   姚二刚明白,正是一代代人把热血洒边疆、丰碑树高原,用平凡与奋斗才筑起了这座地球之巅的“精神脊梁”。


深入基层:先后担任两村支部第一书记

   当个人成长的溪流汇集到国家命运的滔滔大江之中,一个人的前途自会更为广阔,成功之路也必定愈发宽广。

   为了真正了解西藏基层社会情况,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姚二刚决定到广阔的基层,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全心全意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让青春在广阔的草场、在巍峨的群山上闪耀光芒。

   2016年11月,姚二刚到日喀则市江孜县加克西乡夏吾村担任第一书记。夏布村位于江孜县西南部,三面环山,海拔近4800米,一望无际的荒原,除了地面上薄薄的一层苔藓,一棵树都不长。村民除了养牦牛、一些人跑运输外,基本没有其他的致富渠道。姚二刚与乡党委政府认真研究,借村两委班子换届的机会,把村里那些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热心村务、头脑灵活的人吸收到村两委班子,同时对他们进行培训。

   姚二刚带着驻村干部深入农牧民家庭,一对一宣讲,一笔一笔算好收支账目,让党的利民惠民政策走近每个村民,把温暖送到他们的心里,架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卓嘎是五保户,年轻时精神上受过刺激,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姚二刚和其他驻村队员一道,定期为她打扫房间、安排伙食、洗衣服、捡牛粪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开导,她的居住环境、个人卫生以及精神状态都好多了。

   2018年1月,姚二刚到定日县尼辖乡宗措村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村里有个名叫拉巴普赤的小姑娘,是个孤儿,寄居在叔叔家,姚二刚和驻村队员想办法为她筹集生活费,购买生活学习用品,和她谈心交朋友,辅导她功课,让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她爱说话了,也爱笑了”。住在隔壁的古如大叔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经常会把风干牛羊肉、黄亮的酥油、新收的青稞,拿过来给姚二刚吃。要知道,这可是当地非常珍贵的食物。

   还有个叫次仁旺久的小伙子,跑运输时出了车祸,基本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姚二刚和驻村队员不嫌脏不怕累,定期到他家里,给他打扫卫生、打水做饭,给他捐款捐物。

   送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姚二刚组织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开展建筑技术、厨艺等就业技能培训,给他们介绍拉萨、日喀则等地的就业机会。

   “4·25”大地震后,宗措村进行了灾后重建,但用水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村民吃的都是河水,每天早上要背着水桶,到河里打水。看着村民吃水这么不方便,姚二刚就和同志们多方奔走,发动各方关系,终于在2018年8月份实现了全村通水。

   姚二刚离开村里的时候,村民拉着他的手,眼中噙着热泪,反复地说“以后要常回来啊!”

   “有了群众的口碑,受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姚二刚说:“当了两年第一书记,我觉得无论在什么地方,作为党的干部,始终要有一种为民情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做一点实事,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给群众,就不能以心换心。”

   

志同道合:相遇相伴在青藏高原


   “我的梦都装在行囊中,一切等待不再是等待,我的一生就选择了你,遇上你是我的缘,守望你是我的歌……”

   这首高山情歌唱出了姚二刚的爱情故事。在西藏,他与妻子相识、相遇、相恋。妻子是湖南人,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西藏工作,后来又到陕西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回到了西藏,成为姚二刚的同事。时空穿越、百转千回,仿佛就是为了让两颗心走近、相印。

   工作上渐入佳境,生活中他们也克服了一般夫妻难以克服的困难。“在西藏工作,照顾不了老人,照顾不了孩子,心中是愧疚的。”生活虽然单调、艰苦,但因为有了爱人的理解、支持和陪伴,每当看到远处雪山上飘起的朵朵白云,姚二刚觉得生活依旧很美好,这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浪漫。

   姚二刚说:“能够为西藏的发展、稳定、生态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我们很骄傲。”在这里,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宝宝,西藏对于他们来说更具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消息来源:吉大报 记者刘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