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的十年做好准备”主题讲座
初次见到庄婧师姐,印象是6月5号下午三点的暖阳配上鲜红色的长裙,她与我所见到的很多主持人一样,有着永远在镜头前一般的端庄气质和优雅举止。缓缓地,她向着东荣大厦的正门走来,脚步正如她无数次走向主播台那般从容,神情也像面对观众那般亲切。如今是她毕业的第13年,在媒体湍急河流中激流勇进的经历,坚守在媒体一线的热忱给予了她的这份自信。在吉林大学就读期间,她曾获得过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年度冠军、北京电视台全国主持人大赛冠军。曾在央视和北京卫视就职,曾任阳光卫视副台长和节目总监等职位。如今的她担任青梅传媒CEO,是青梅华语作家榜的创办人。我问她,回母校主题讲座最想和学弟学妹们交流的是什么?她说:不断为职业做好规划和打破规划进行升维是我在20岁到30岁可以分享给大家的经验。
讲座现场有同学问师姐是不是实现了十年前的职业理想?
她认真回答到:并没有按照当时的目标走完整个职业之路,就发现了新的目标和领域。如今所实现和所努力的方向早已超越了十年之前的眼界和规划。
结合她的经历,我试图触碰她的话语背后,那就是:“规划好一切,然后超越规划。”
从“transmit”到“communication”
如果说播音人的职责就是做好节目、将信息传达准确,她做到了,甚至在十年前她就做到了,但或许她在做到这些的同时,也在思考一个主持人除了会“transmit”还能再做些什么。于是,她开始向上攀登。2004年9月,她在挑战主持人节目中夺冠之后,先后在长春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担任新闻主播和出镜记者。
2006年——也是她毕业的那一年,当其他播音学子都在思考到哪家电视台担任主持人、记者的时候,她早已将嗅觉从“台前”延伸到了“幕后”,她开始加盟阳光卫视策划及主持《走进》《波波客》《历史血脉》《阳光三十分》《寻访先知的土地》《子夜》《春秋》等思想言论节目;2007年起,她担任制片人,负责文化历史思想类栏目;2008年,担任节目监制;2009年起,历任泰德集团节目中心负责人、总裁助理、阳光卫视业务副台长等职……2011年她华丽转身进行互联网创业;2012年第一家桃花岛线下阅读体验馆在北京文化地标三里屯落地。
2013年她发起乡村儿童图书募捐计划,联合阿里巴巴、果壳网、壹基金发起线上全网图书捐助活动十余次,个人向打工子弟小学捐建了一间图书馆;2014年她和三联书店合作推出现场版《庄婧书坊·三联夜读书》……如今她带着小宝宝从家庭生活中归来,于2019年初发布了一款基于大数据的崭新互联网文化产品。 耀眼履历的背后更能进一步看出她的前进方式——也许直线前进很容易,但持续向上探索攀登一定需要勇气。将主持人身份迅速扩充升级为媒体管理者,将对一个行业的关注转向为对时代传播价值的关注,这些变化离不开她长久以来的思考和专业知识的积累。6月5号,庄婧的校友讲座结束后,她告诉采访的同学们,要刻苦练好自己的专业基本功。“那时候我们三个(同学)天天五点半起床练早功,东北早晨大半年天都是黑的,可以说是披星戴月了”,她说道。
庄婧接受研会校友部采访
当所有人都在长春寒冷的清晨中享受被窝的温度,她们早已哈着白气,踏出了第一条由脚印开辟的雪道;当年咿咿呀呀的练功声,她的听众是湖冰和冻雪,如今她的主播台下,坐着的是千千万万的节目受众。欧阳夏丹在前北京广播学院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七点起床练早功,四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她似乎冥冥中注定要成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庄婧用同样的方法,从同样起点,奠定了基础,却选择了更为广阔的行业和发展路径。她说这很大程度归功于吉林大学文学院对她通识能力和格局建立的陪养。精于业,但不局限于此。讲座中她两次提到在文学院历史课堂中听到梁漱溟的“只有志业,没有职业”深受启发。并且从学院优势,专业优势和个体优势真诚的为大家做了切实的分析。当别人毕业的句号正在变成求职的逗号,她早已书写着“transmit”与“communication”之间的分号。
从“communication”到“commonweal”
201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庄婧编写的《中国字·天下事:新编说文解字》,我惊讶于她的知识储备能力。当多少人认为播音人或者职业记者在自媒体时代沦为“民工”时,她已经为这个时代的转变长出了足够丰满的羽翼,当传统媒体纷纷整合裁员的时候,她已经在新媒体平台为知识传播和公益事业展翅。
在搜狐文化对她的采访中,庄婧针对国学复兴问题侃侃而谈:“复兴国学文化,或者说国学热,我认为首先说到复兴、抢救,就是证明这些东西已经没有了,已经丧失了,这是一种炒概念,媒体这样炒,大家也这样认识,但实际上真正的国学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比如说人的名字,大家取名字的时候很注重那个字的音,以及它在自己家族中是不是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跟自己的爷爷、父亲的联系,这其实是表象的文化延伸,这些东西并没有丧失,我从这个角度深入进来,只是想表明一种观点,传统文化没有丧失,我做出来的是其中一部分。”
搜狐文化采访庄婧
当主持人问到她为什么要反收视率而行之,在阳光卫视一直播出较为冷门的历史文化节目,她这样答道:大家都在争取最广泛的电视机前的观众,我们不从传播效果考虑,而是看这个东西有没有用,我们栏目组不断从海外收到一些邮件,证明它是有价值的。我们抢的不是市场,不是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
而她所谓的冷门节目十年之间几乎网罗了莫言、严歌苓、陈丹青、毕淑敏、王海鸰、虹影、刘震云、韩寒等两岸三地华语文化界所有一线大咖和名家学者。
《阳光书坊》时期的庄婧 图为陈丹青系列节目《浓淡丹青》
从媒体人到管理者,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再到公益事业的推广者和践行者,庄婧的经历,或许是媒体从业者所能想象的一路成长最佳缩影,就像《礼记》中的“修身齐家”的理念一样,从影响自己,再到影响他人,直到能够影响到整个传播事业。
在我们的采访中,庄婧透露她最近正在撰写一本新书,关于当下社会的女性处境,她说这对于她来说完全是个新的领域,每天都在吸收社会学、人类学等新的内容促进自己思考。她就这样向新的领域又一次发起了进攻。
让一切充分准备,再跨越出界
从庄婧师姐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无论身处在什么境遇之中,都不能忘记学习的本能和对这个时代的观察与思考。踏入工作岗位不是追求的终点,也不代表捧着铁饭碗就是万事大吉——不断充实自己,能够为别人和社会做些什么,是我们青年人的担当与使命。
或许,在同龄人的眼里,她是一位事业成功的女性、是一位出色的媒体人,但在自己眼里,她还需要做的事太多,在当下的事业之中全力准备着,为下一个时代浪潮做些什么,不光是媒体人的素养,也是她的情怀所在。正如网络上她当年写给《子夜》栏目的话那样,“当时代进入一种涡旋状态,我们总是急于判断是非对错,……我们轻率地拥护确立一种价值观,好像唯有“定论”才能让我们安全平静……我们总是在试错中演进,在高昂的代价中成长……”放眼星空,放眼时代,做好充分准备,时刻准备迭代更新,对万事万物保留想象力和可能性,做最好的自己。
文:于潇、贾赫男
图片:于潇
编辑:张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