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学术讲座

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来我校作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1-07-24 作者: 点击:

2021716日下午1530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彭玉平教授在东荣大厦10楼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诗家陈寅恪”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同步召开。讲座由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李静教授主持,马大勇教授、赵郁飞老师、现场及线上的诸多学子参加了此次讲座。


彭教授以陈寅恪名字中“恪”字的读法问题切入,指出作为史学家、思想家的同时,陈寅恪更是一位诗人,并且可能是二十世纪最悲情的诗人。陈寅恪以诗歌连接生命感悟与文史研究两段,生命形态在其诗歌中得以完整体现。通过文学作品可以透视作家本人,陈寅恪诗中频现的韩偓、老子、苏轼、陶潜等人物,是其“对镜写真”、理想寄托之所在。陈诗中韩偓、老子的意象代表了坚守生命尊严与超脱尘世之愿,对陶潜和苏轼的心仪则体现出对这种生命姿态的追慕和共鸣。

“劫灰满眼看愁绝”,彭教授认为,陈寅恪身处战乱动荡之世,中年瞽目、晚年膑足,又深感朝代更换、文化残裂凋零,故劫灰之世、哀残之景与惊悚之心实乃陈诗中生命意象的三个重要方面。基于以残废之身立世、惊恐之心处世的生命态度,陈寅恪有着“不生不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反映,孤游人间而寄意天上仙境。讲座尾声,彭教授总结陈寅恪一生在学术之外偏嗜诗歌,虽然悲观痛苦是其诗的基本情感内质,但他以诗记录了时代风云和个人心路历程,兼具诗史和心史的双重意义。在现代诗歌史中陈寅恪的名字是不可忽视的。

    马大勇教授对讲座内容发表感受与总结,强调陈寅恪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经历遭遇更是一代人命运的悲情剪影。彭教授对陈寅恪及其诗歌的深入分析、多维度观察,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学术范例,更为在场及线上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